你的位置:网赌奔驰宝马输了100万 > 新闻动态 > 海淀实验二小校长郭红霞:让每个生命在创造中抵达幸福
海淀实验二小校长郭红霞:让每个生命在创造中抵达幸福
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3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(郭红霞校长)

陶行知先生曾说:“爱满天下,教育为公。”在我看来,教育是唤醒灵魂,是播撒爱的火种,是让每个生命在创造中抵达幸福。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,从清河畔的一所厂办小学起步,现已发展为涵盖五校区、近6000名师生的教育集团,荣获国家和市区荣誉百余项。这背后,是学校几代教育人用爱与智慧浇灌的“文化立校”之路,是以“创造”为基因的育人实践,是对“幸福教育”的不懈追求。

P

ART.

01

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价值体系

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血脉与脊梁。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办学特色、提升办学品质和育人质量、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,是凝聚师生共识的关键。2008年,学校参加海淀区“小学文化创建”课题,提出了“文化立校”发展思路,逐步构建了文化理念体系,2015年学校被评为“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”。

2022年我来到这所学校就在思考,如何传承几代二小人的精神与文化基因,引领这所既富有深厚文化底蕴,又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校,迈向更深层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?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索,我们找到了答案——深化改革,守正创新,追求成功之上的成功。

2023年,我提出构建“三位一体”的创造教育模式,以创新个性化育人模式为价值取向,明确“文化立校—文化强校—文化育人”的三阶跃迁路径,推动实现系统升级,让创造成为师生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。

精神传承,从创造精神到幸福创造者。在梳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我提炼了二小人“艰苦奋斗、锐意进取、团结协作、甘于奉献”优良传统以期传承与发扬,提出了“为创造者的幸福人生奠基”的办学使命,将“爱”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用心来绘就幸福画卷,与老师们共绘了“十大幸福素养”的学生画像。

环境浸润,让每个角落都诉说爱的故事。在价值引领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,让每个场域都成为孕育创造的空间,每一面墙都诉说充满爱的故事。“燃梦场”的动感线条点燃创造激情,“创意秀场”的科技与艺术碰撞激扬思维,“一米菜园”的二十四节气种植田沉淀劳动智慧……让“创造即幸福”的理念触手可及。

机制引领,愿景照进现实的行动指南。我们制定《创造教育发展纲要》,将文化价值体系细化为“三行动”:教师行动方面通过建立“优秀种子教师工作坊”“青年教师工作坊”等平台,鼓励教师每日反思、每周创新,做到一问一行,一日一进。学生行动方面,推行“幸福素养护照”,采用全方位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成长,记录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;家校行动方面,借助教联体开办“知心家庭学校”,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,成为“创造教育合伙人”。

P

ART.

02

构建贯通创造教育理念的治理体系

贯彻办学理念,必须提高管理效能。面对规模大、样态多、影响广的集团化办学特点,如何科学高效治理呢?在价值引领下,我们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通过制度+人文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,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。

其一,治理革新,从“金字塔”到“同心圆”。

我们进行组织结构升级,突出服务人、发展人的基本思想,围绕办学核心价值,创建课程与学习部、学生发展部、教师发展部;以安全与资源部、服务与保障部作为支撑平台,服务教育教学一线,保障办学的实际效益产出。在此过程中,放权、分权、搭台、激励,努力构建权责利的等边三角形。

各分校、校区执行过程中形成纵横结合的直角坐标轴,横向以6大职能部门为单位,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方向性管理和规划,统筹协调大资源;纵向以校区为单位负责日常管理,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打仗,体现从集团总校到各校区的有效落实,形成“集团统筹如北斗,校区绽放如繁星”的格局。通过“校长信箱”与社会沟通,学生自治委员会通过智慧平台每年提交提案200余项,“校长信箱”成为家校连心桥。

其二,教师赋能,以专业与爱托举幸福。

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,我们努力通过思想引领、专业培训和精准服务,让教师成为最光辉的职业。

坚持思想引领,想在一起,让教师成为最受欢迎的人。我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,通过“我是一面旗帜”党建品牌做好思想引领,着重加强中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,建立后备干部人才蓄水池,统筹做好培训与输送。推行岗位体验制度,“分担+分享”的校风形成了风清气正、凝聚奉献、团结协作的干部文化。

坚持发展大局,干在一起,让教师成为最具活力的人。坚持“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要”的理念,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培养为核心,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、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,打造全覆盖贯通式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和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机制,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通过精细化的教师培养体系,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提供定制化发展支持。

竭诚精准服务,聚在一起,让教师成为最幸福的人。与此同时,我们建立“走校”机制,深入教师之间,一次简单的点赞、一句轻轻地问候,看似平常,拉近的却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。这样的平行、双向沟通成为统一思想、交换意见、交流经验、促进专业提升、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。

其三,学生成长,从“被管理”到“自生长”。

我们积极构建“幸福圈”德育体系,鼓励学生自主、自治,在活动参与设计和运转中,绽放个性光芒。如:“红领巾心向党”坚定理想信念,“爱心月”传递爱、感恩与温暖,“春耕节”“秋收节”让学生在播种与收获中体验劳动的乐趣,提高劳动能力,养成劳动意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小菜园的种植过程中,学生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他们通过创客设计,实施智能浇水、补光节能等项目,不仅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,还为菜园的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。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造幸福的真谛,正如一名学生所言:“学校小菜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,让我们懂得了创造幸福的滋味,也让我们学会了用智慧和劳动去关爱身边的环境。”

P

ART.

03

构建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

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素养落地。学校以“十大幸福素养”为育人目标,构建“验问课程”体系以推动五育融合;以“创生交互课堂”为核心,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,让每个孩子成为“幸福的创造者”。

五育融合,在课程主阵地促素养共生。我们以“五育融合”理念为基础,从核心素养目标层面进行课程顶层设计,构建了验问课程体系,横向指向人文与社会、数理与科技、艺术与审美、体育与健康、劳动与实践五个领域,纵向分为基础课程、拓展课程、实验课程三级课程,突出素养对五育融合的核心价值。并基于此搭建学科课程体系,“语文+”课程、数学“Σ”课程、英语“Е+Е”课程、科学“未来”课程、“创享+”劳动课程等多个学科课程群,满足全学科育人的整体性与全面性,为五育融合筑牢根基。

在实践上,各学科以育人为目标,以学科知识为载体,挖掘学科的德育、美育内涵,结合健康教育和劳动意识等人格养成价值,通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,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德育铸魂、智育创新、体育强基、美育润心、劳育赋能。学校在实践过程中,在突出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同时,概括、梳理出不同类型课程的五育融合经验,铸就融合之元,实现由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。在学科课程基础上,我们还开发实施综合多学科内容的主题研究课程,这让学生从传统的单领域学习走向更真实的全学科的研究。

课堂革命,当AI遇见创生交互。我们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,推动“创生交互课堂”模式,让学习从“知识传递”向“智慧创生”转型,教师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因材施教。

科学课上,学生用“AI识图”软件识别校园植物,生成《北京植物志》,从“观察者”变为“生态记录者”;英语课《Travel Plan》中,学生与AI数字人“加加”对话,定制个性化旅行方案,语言学习融入真实情境,这都体现了让学习与世界共振;信息课上,学生搭建“人脸识别闸机”,在代码与硬件交织中培养计算思维……我们还开发课堂观察系统,用大数据分析教学行为,构建“学生—AI—教师”三元互动生态。

“实践求真,验问达明”这不仅是校训,更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坐标。我们相信,当文化成为滋养师生的土壤、治理化为润泽校园的雨露、课程育成千姿百态的森林,每一名师生都能在爱的滋养中,以创造为笔,书写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。

作者:郭红霞(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)

编辑 | 京教君

来源:海教思维

微信又改版啦

为了让「京城教育圈」出现在您的时间线

星标一下★为了更好的我们

欢迎 | 扫码加入

京教圈学习交流群

走之前记得点个“心心”哟



相关资讯